长理青年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满对新时代青年的鼓励与关怀,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我校第26届、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认真学习重要回信精神,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立志挺膺担当,书写好“强国建设、青春有为”的精彩答卷。
文学院学生 刘思盈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让我倍受鼓舞、干劲倍增,并深深认识到支教工作的非凡意义。我深知教育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看到孩子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心中想要用教育点亮孩子梦想的信念也愈发坚定。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教学工作,在三尺讲台上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张越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时,我恰好在支教学校的办公室整理教案,内心是止不住的澎湃,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清澈目光。
我的支教地点有着中俄朝交界的特殊性,所以我深知课堂也有守土之责,一字一句皆是固边之基。在支教生活中,我看到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感受到了“练就本领”的紧迫,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初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青春灌溉希望,用奉献书写期盼,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为乡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法学院学生 戴美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志愿者服务队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支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公平的践行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是我们投身支教事业的初心。
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选择哪里,而在于能否扎根。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提升政治素养,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融入课堂之中,做教育火种的播撒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用知识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以青春之火为祖国发展注入能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张曼曼
身为新利手机登录入口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们促进当地教育、民族团结及自身成长的肯定,使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怀与期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个人理想早已深深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我愿以家国情怀为笔,用实际行动书写支教事业的美好篇章。
文学院学生 李佳鑫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令我感触颇深。作为新利手机登录入口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让我懂得了,支教事业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家国情怀的延续。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提升能力,将未来职业规划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勇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文学院学生 徐洋琴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殷殷期盼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投身支教事业的决心。作为即将前往支教地点的志愿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更意识到这份使命的无上荣光。我将努力锤炼教学基本功,打造多彩课堂,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让青春在边疆教育的舞台上肆意绽放,让奋斗的汗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浇灌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教育发展之花。
文学院学生 贺文红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使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敬佩,谢依特小学所处的地点距离边境线仅47公里,条件十分艰苦,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却仍然深深扎根于此,承担起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以及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重任。作为新利手机登录入口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校园到边疆,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我会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用知识浇灌未来,用坚守诠释青春,发扬“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扎根边疆、服务基层,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奋斗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薛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对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西部边疆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肯定,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所从事的支教工作,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在支教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面临艰苦的环境和诸多挑战,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稚嫩坚定的读书声会将所有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始终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以“扎根”之决心,投身教学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
(初审:唐慧宇 复审:周南 终审:于英焕)